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
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十七分這段經文,跟第二分問的問題一樣,前面問過了,為何這裡又問呢?有的註解認為是
重說。下面「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生
什麼心呢?「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跟第二分、第
三分,答的也相同,但是意思深淺不同。我依著《參考資料》,第十七分之問答含義,來加以
說明。
第十七分之問答含義
第十七分與前之第二分、第三分,問答之詞句相同,而其所含之義理則不同,前之發心,乃
凡夫初發之心;此之發心,乃菩薩悟理之後,所發進修菩薩行之心也。前之佛答,要在遠離
分別所起之境相;此之佛答,要在遠離俱生所起之心相也。
「第十七分與前面第二分、第三分,問答之詞句相同,而其所含之義理則不同」,第十七分和
前面第二分、第三分問答的詞句一樣,但是所含的義理則是不同,如果一樣,何必再分下卷呢
?「前之發心,乃凡夫初發之心;」上卷須菩提請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是凡夫初發的心。「此之發心,乃菩薩悟理之後,所發進修菩薩行之心也。」上卷
由清淨的信心,而深解義趣,解悟了理。現在是開悟的善男子、善女人,問佛悟理以後,要進
修菩薩行的發心。「前之佛答,要在遠離分別所起之境相;」前面佛回答要怎樣降伏妄心?你
度眾生,要離相,不要住眾生相,眾生是心外的境界。你行布施,要無住,不住色、聲、香、
味、觸、法行布施,色、聲、香、味、觸、法,還是心外的境界,這都是分別心所起的,要遠
離分別心所起的境界相。「此之佛答,要在遠離俱生所起之心相也。」第十七分佛答的詞句差
不多,是要遠離俱生所起的心相,就是內心潛伏的相。把這個要點記著,下面再講經文就不會
不懂,上卷是遣除心外的境相,下卷是遣除心內的心相。
再看著經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爾時,就是講到第十六分這個時候。須菩提是代表「
善男子、善女人」請問,他已經由清淨的信心,而開悟了佛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時候他要腳踏實地修菩薩行,發現心裡還有妄念,真心就不
能安住,怎樣安住他的真心呢?有了妄念就得降伏妄念,開悟以後,內心還潛伏著心相,要怎
樣降伏他的妄想心?
摘自 金剛經講記 道源長老 講述 (於志蓮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