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

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

不可思議!

 

前面佛拿自己的因行作譬喻,再沒有辦法高了,還是持經的功德大,其實還沒有具足地說。最

後把它總結起來,再讚歎持經的人。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前面一再比較

,七寶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持經的功德;身命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持經的功德;乃至我釋迦佛

在因地修行,供養諸佛的功德,也比不上持經的功德,實際還是簡單的比較,我沒有完全說出

來。末法時代要是有人受持、讀誦這部經,他所得的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

亂,狐疑不信!」我如果完全說出來,功德太多了,或者有人聽到,心裡發了狂亂,反而狐疑

不信。

 

先解釋狐疑,前面講過,思惑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是對於事相的迷惑,貪瞋癡慢疑

這五種煩惱,都屬於思惑,其中疑惑煩惱是五個根本煩惱之一,疑惑他就不信。狐,是獸的名

字,在動物園裡有,大家可能看見過。狐住在河邊,牠總想河的對岸有好風景要去看看,但是

牠沒有辦法過河。夏天人家坐船過河的時候,牠不敢上船,怕人捉牠。等到冬天河水結冰,看

見人家從冰上過河,牠心裡想:「很好,不要坐船就可以過河」。但是到了夜裡沒有人,牠想

過河,牠走了一段路,心想:「假若冰破了,我不是會淹死嗎?」牠一多疑,趕快退回來,坐

在岸上想:「過河的機會難得,夏天坐船我不敢上去,冬天結冰不要坐船,白天我看見很多人

從冰上走,還是走過去吧!」牠走了一段路,怕冰破淹死,又退回來。如此進進退退,到了天

亮人來了,牠還是沒有過河。狐就是這樣多疑,所以用狐疑來形容人的多疑。

 

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煩惱,眾生各有偏重,有的貪多,有的瞋多,有的疑心重。狐疑,就是疑心

重的人,他聽見釋迦如來讚歎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讚歎得太多了,他心裡狂亂起來

反而不信。他怎麼心裡狂亂不信呢?因為心量小,說的功德太多,他接受不了。所謂「小器

易盈」,盈是滿,小的器物容易滿,比如茶杯很小,倒一點就滿。疑心重的人心量小,聽見佛

說的持經功德太多,他反而不信,就要毀謗,他說釋迦佛打妄語騙人,謗佛謗法。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這是總結讚歎《金剛經》是不可思議的

經,它的義理高深不可思議,果報也不可思議。你受持、讀誦不可思議的《金剛經》,所得的

果報也不可思議。思是心思,議是言議,拿我們的心思來想經的義理有多麼高深,想不到;拿

我們的語言來議論經的義理有多麼高深,議不到。不可心思、不可言議,叫不可思議。

 

前面第八分說過《金剛經》的功德,能出生諸佛,能出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一切佛

、一切法都從《金剛經》生出來。生出來一個佛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何況生出來諸佛呢?須

菩提在第一大科已經信心清淨,決定不會疑惑,到第二大科他深解義趣,已經解悟了,他見的

理跟佛一樣,怎麼會生疑?這是叫我們不要疑惑,叫我們相信了,還要受持、讀誦《金剛經》

。須菩提尊者由信而解悟,我們是不是由信而解悟?但是解悟還沒有信心成就重要,我們到底

信得堅不堅定,是不是還有疑惑?我們決定要信,我再說一個公案,使大家相信《金剛經》的

功德不可思議。

 

前面講第四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引證六祖大師開悟的公案,就再拿六祖大師開悟的

公案來說,禪宗從達摩祖師傳到中國,到五祖,不分頓禪、漸禪。後來五祖會下的教授和尚神

秀大師,在北方弘揚漸禪。六祖接了法,到廣東曹溪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禪。他的門

下出了很多大禪師,後來分為五家七派,頓禪逐漸興盛傳遍中國,而神秀大師弘揚的漸禪就沒

落了。全中國北方、南方都是頓禪,當時大陸上的大寺院都是禪寺,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禪

宗雖然只是其中一個宗派,卻遍佈全中國。中國出了很多大禪師,這些大禪師從哪裡生出來?

從六祖門下。六祖從哪裡生出來?就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文生

來。《金剛經》能出生諸佛,我們沒有看見,在中國佛教史上六祖大師,我們決定相信。六

祖大師是從《金剛經》生出來,之後又生出來那麼多禪師,建了那麼多禪寺,度了那麼多眾生

,那功德可思議嗎?想到這公案,《金剛經》決定可以出生諸佛,功德決定不可思議,我們要

死心塌地相信,絲毫不要猶豫。

 

講到這裡把第十六分講完,也就是把正宗分第二大科:「推廣降住開解分」講完,就是由起信

心而解悟。下面第十七分到二十四分,是正宗分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解悟的是理

,在事相上還要腳踏實地修行,怎樣修行?還是依著你所悟的理,怎樣降伏其妄心?怎樣安住

其真心?從這個地方修起。三十二分的本子,到第十六分是上卷,從第十七分起是下卷,我依

著《參考資料》,把上卷與下卷,所講道理的淺深分別一下。

 

上卷與下卷,義理淺深之分判

前半部經,是講「信教」「解理」。後半部經,是講「修行」「證果」。

前半部經,重在啟發「正智」,以遣除「境相」,斷除「分別我法二執」。

後半部經,重在顯發「理體」,以遣除「心相」,斷除「俱生我法二執」。

 

「前半部經」,從第一分到第十六分,「是講『信教』『解理』。」是講信佛的言教,解悟佛

理,前半部經就是講信、講解。「後半部經,是講『修行』『證果』。」你相信佛的言教,解

悟了佛理,還要腳踏實地修行,才能證得果位,後半部經是講修、講證。

 

「前半部經,重在啟發『正智』,以『境相』,斷除『分別我法二執』。」前半部經所講的道

理,注重在啟發我們正當的智慧,用正當的智慧,才能遣除境界相。前半部經,注重在遣除境

界相,不可以住色布施,不可以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先把心外面六塵的境界相遣除掉

,斷除分別我法二執。妄想心起二種執著:一種我執,一種法執。小乘人聲聞、緣覺,只斷我

執,沒有斷法執。大乘菩薩用功,我執、法執一起遣除。我法二執,有分別起的我法二執,有

俱生起的我法二執。前半部經注重在斷除分別起的我法二執,妄心是對著外境起的分別,你把

所分別的外境遣除,分別心不起,就把現生現世由分別心起的我法二執斷掉。還有俱生起的我

法二執,俱生,是與生俱來。我們自從無始以來當凡夫,就有我法二執,你流轉生死,它跟著

你流轉生死,母親把我們生出來,就帶有我法二執,與生俱來。俱生起的我法二執,是潛伏在

內心裡面的一個心相。

 

「後半部經,重在顯發『理體』,以遣除『心相』,斷除『俱生我法二執』。」前面是注重在

啟發我們的正智,正智就是觀照般若,有正當智慧生出來,就能觀照實相般若的理體。後半部

經,注重在顯發實相般若的理體,實相真理之體顯發出來,能遣除潛伏在內心裡面的心相,俱

生的我法二執就可以斷掉。

 

摘自 金剛經講記 道源長老 講述 (於志蓮精舍)

文章標籤
金剛經 道源長老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演益 的頭像
演益

入佛知見

演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