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

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上科名正釋者,是從正面釋明何以為淨信,及何以得無量福德,因其已見三空之理故也。無我

人等相,人空也。(一名我執空。)無法相,法空也。(一名法執空。)無非法相,并空亦空

也。(一名俱空。)是謂三空。由見三空,從此精進,淨念相繼,便證清淨法身,故曰得無量

福德。

 

此一科名曰反顯者,是更從反面顯其必應三空之故,以明絲毫著相便是分別心,便非清淨性

。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所以著相便是逐妄,逐妄便迷卻真性。真性既迷,依然

是起惑造業苦報輪迴的凡夫,何能得無量福德耶!

 

由此可知既已正釋,更加反顯的用意,無非欲令眾生速速覺悟,依此經無住之旨,一面勤行

六度,一面觀照無相,發生淨信,以期證得三空性體,超凡入聖耳。此是必須反顯之總義。

 

然尚有別義,蓋防讀上文者起疑也。云何起疑?

(一)我人等相,從身見起。身為苦本,不應著相,其理易明。法則不然,自度度他,必有

其法。如布施六度,豈不明明有法?有法便有其法之相。今云無法相。法而無相,是法亦在

若有若無之間矣。然則法相云何可無耶?

 

(二)若有身見,勢必分別人我。一有分別,勢必造業受報。是故不應有身見,不應分別人

我。而法本非身,其中那有人我?即令於法上起分別,那便是分別人我。至於非法二字,無

異空之別名。既名空,那有相乎。然則何故將法與非法,與由身見而起之我人四相相提並論

,一概云無耶?為欲斷此種種疑故,所以須從反面加以顯明的說明也。

 

是諸眾生,即指上來生淨信,見三空的眾生。

 

若心取相的心字,要緊。須知心本無相,相字不必專指色身言,乃徧指一切境界相也。心本

無相,若有一種相,便取著了境界。若取著境界之相,豈不是已經迷了自己的心麼?這正是

背覺合塵樣子,所以成為凡夫者。因此更須知取著境相,是誰取之乎?並非他人,我也。可

見心若取相便成我相。而所取的相是由能取的我而有,猶之人相是由我相而生,故所取之境

,便成人相。所取之相,疊起叢生,便成眾相。其相不斷,便成壽相。由是言之,無論取著

何相,便有能取、所取,叢生不斷。故曰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也。則為者,猶言

便是,言一取便著了。

 

所以若取法相,亦即著在我人眾壽四相之上。何云法不同身,其中無我耶!一取便有能所的

分別,何得云法上分別,不是人我分別?且由此可知上科所云無法相者,謂其不取著耳,非

畢竟無法無相也。若畢竟無,是斷滅相矣!至若非法固是空之別名。空原非相。然既取之,

便有能取之我,所取之人,叢生不斷,四相宛在。故曰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嘗見一種刻本,不知被誰刪去若取非法相之上的何以故三字,以為本是一直說下,義意明顯

,有此三字,反令語氣曲折,其義不明。嘉慶間有一刻本,雖不敢徑刪,但注其下云:某某

注釋及各正本,俱定為衍文云云。所云某某者,大都明清間人也。由此可證此經字句,多與

古本不同者,雖不無傳抄之誤,亦實不免被淺見者妄加增刪,真是可歎。幸而近今經本,又

經明眼人將此句補入,然偏遠處經本,尚有刪去此句者,萬不可從。

 

蓋用此三字,含有精意,關係緊要,萬不可少。有人云:是以「何以故」三字,跌起上義,

使知若取非法,尚著四相,況取於法,此意尚淺。因若心取相則為云云,已釋明其故了,何

必更須跌起。然則其意云何?蓋防不得意者,雖聞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壽,然尚未明何以

方為不取,見地未真,或致誤取非法,而尚自以為是不取法也。因用「何以故」三字警問,

使深思其故,不可誤會。即接云: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則知倘取非法,依然著

相,無異乎取法者。將勿所謂不取法,并非畢竟不取耶?既非不取,而取又著相。

 

可見不取者,乃令不取著相,會歸於性耳。此意云何?便是廣修六度萬行,而心中若無其事,

湛然凝寂,不為所動。即此便是不取法相的真實義。如此而行,既不著法,亦不著非法。便

是二邊不著,合乎中道矣。然則有此何以故一句,下文若取非法相兩句,無異為上文若取法

相兩句作了注解。說法之妙,如是如是。若刪去此三字,則語氣平列,便不能顯出此義矣。

 

須知有是即空而有,空非離有之空。故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此經處處說不取

著,卻處處說不斷滅。不斷滅之言,雖在最末後點出,其實開首所說,無不含有不應斷滅意

在。如度生無度相,初不僅言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句也。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其意尤顯。而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更是結晶語。諸相非相,即明不取,取則只見相而不見性矣。惟

其不取,故見相即非相,而會歸於如來藏性,故曰見如來也。

 

總之,相原無過,過在於取耳。所以若捨相而取無相,捨無相而取能無之無,取便成相,便

障自性。可知但能不取,雖有相而無妨;苟或有取,雖無相而成障。初何必滅相見性哉。

 

因是之故,所以獨揀持戒修福為能信機。蓋持戒修福,已不著空,以般若熏習之,慧解一開

,於法不執。自然能不著有,而又不復著空,易合中道。視彼狂慧,相去天壤。故經論有言

,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此明著有者易為功,著空者難施救耳。此中取字,

正與下文捨字緊對。此中是明不取法者,非謂可取非法也。(約意言之。)下文則明法應捨者

,非謂非法不應捨也。上下語意正同,皆含有不可離有談空意。總之,二邊皆不應取,即皆應

捨。

 

故下文即結以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仍指歸中道也。又用此「何以故」三字,更有一義

。因上科無復我相乃至亦無非法相,是一直說下以明三空,已如前說。此科於若取法若取非法

之間,用「何以故」隔開者,便是別明空有二邊不著義,以引起下文是故兩句也。若心取相兩

句,本是總論。不可取相,即謂兼指身相。而身相屬有邊,與法相同。非法相則屬空邊。其間

若不隔開,而仍如前一直說下,則此義不顯。而下文是故二字,便無著落,而承接不上矣。足

見秦譯之妙。

 

摘自 金剛經講義 江味農居士 遺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演益 的頭像
演益

入佛知見

演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