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此是正面釋生信得福之故。何以能生淨信?何以能得無量福德?須是除卻分別心方可。分別既
除,正信自現,即龍樹所說一切法不生惟般若生。是人雖未能般若完全現前,然已生淨信,與
如來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即得無量福德,此正不容易。由分別妄想既除,乃能無復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
是諸眾生句,包括甚廣。上文一念生淨信者,指程度最低者言。尚有多念相應,淨念相繼者,
故云諸眾生。
無復二字之復字應注意。言是人我執已空,不復再有。
無法相二句,言是人無法執也。
四相由執我相而起。佛經說四相者,意義甚多,今舉其與本經契合者,有廣狹二義。
狹義,即指執五蘊色身,此即我相。凡夫同病此執,一切忘不了,不但現在,還計及未來,死
後或升天,或升大梵天,所謂補特加羅,因此起種種妄想,相宗稱為徧計所執。未來與現在是
對待的,在對待一方面看,是人相。由此身起盛衰苦樂種種等,是眾生相。再計五蘊色身,命
根不斷,是壽者相。此皆就自己五蘊上種種計度分別者也。
廣義,計我種種分別。對待即人。不止一人,即眾生。此計相續不斷,即壽者。一起執著,即
有能執所執,能即我,所即人。種種分別,即眾生相。能執所執不斷,即壽者相。要知四相即
從我見開出。開即四相,合即我相。
世尊何以開出而說,有妙義在。我見即分別,執我即七識,起分別即六識,般若是正智,如
要實相般若現前,非將六七識轉移不可。六七識轉,五識八識同轉,故世尊屢說四相。四相
空,即我執空,又名人空。我相是從身上起執,法相是從法上起執。無法相,即法執空,亦名
法空。非法即是無,即是空。亦無非法相,是空亦空,又名重空,又名俱空。般若顯三空之理
,以遣執為主。人我空後,又執法空,還是不可,故必重重遣之,連空亦要空。古人稱為窮空
到底,此與偏空大不同,故名勝義空,又名第一義空。
此釋上科已生淨信者,即能到三空。三空包含許多道理,其廣無量,其深無底,普賢行願所謂
甚深教海也。依三空說無四相是我空,無法相是法空,無非法相是空空。其實即是除我法二執
,無法相是空法執,無非法相亦是除法執。非法本無法,然卻執不得,一執亦成非法執。故無
法相之法執空,是第一重。亦無非法相之執亦空,是第二重。二者合來,皆是法執。與上文四
相,卻是我法二執對說。是人生淨信是我法二執俱遣。然我法二執由分別而起者,是粗執。尚
有俱生我法二執,從起心動念而來之細執,此名隨眠,又名住地無明。是人但能除分別我法二
執,未能除俱生我法二執也。
又含一種要義。分說是三空,合說是空我法二執。然又可以從空有二邊說,非法相是空,屬空
邊。我、法可並說,屬有邊。是人生淨信,又能二邊不著。有邊名俗諦,空邊名真諦。此中又
含二諦。他經中佛說三諦,有第一義諦,般若遣執,祇說二諦。要知遮照同時,即合中道,說
二諦,實含三諦也。遣二邊即雙遮,雙遮即雙照。還須遮照同時。是人尚未至此程度,僅能二
邊不著,細玩經文可知。
凡佛之說,皆徹首徹尾,徹始徹終,不可忽看。即上文生淨信得無量福德亦有淺有深。總而言
之,是人但除粗執,未除細執。佛故愈說愈深,以明是人除執尚是初步,更須加功。然是人至
此卻不容易,祇一念相應已了不得。凡用功之人,常有此種境界,覺得心中空空洞洞,乾乾淨
淨,有時至半月,或半年,皆是此種景象。須知此種功夫所差尚遠,不可自足。否則生二病:
對於經義則以深為淺;對於自己卻又以淺為深,殊不知尚遠尚遠!如本經所指是人,分別我執
已除,貪瞋癡雖未去盡,已經很薄,還須再加功。吾人用功,即可自己審量,究竟與經上所說
合否。
說至此,因想古代有一段因緣。唐肅宗代宗父子,平定安祿山之亂,代宗極力宏揚佛法。密宗
不空三藏,亦於是時來中國。佛教盛極一時。代宗有一日與宗國師談佛法,魚朝恩在旁,即攙
問佛說一切眾生皆是佛,則無明如何而起?國師即云:汝不配此問。朝恩慍甚。然代宗在座,
不敢作聲,但怒形於色。宗國師即說:無明從此而起。
吾人於此,可以試驗。假如遇人來謗毀我,能否不生瞋?如遇色、聲、香、味、觸、法等,能
否不起念?如遇貧乏時,今日飯亦無著,心中能否不愁?必行所無事,方可。否則即著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矣。但若空空洞洞,固亦甚好,然不止於此,應當去行布施,六度萬行
,均要去做。若以空空洞洞了事,即著非法相。若自己有度生之心,即著法相。故知是人生淨
信,除卻分別心,正是不易。所以如來悉知悉見,許其明同佛心,開了佛眼,得如是無量福德
也。
此不但釋上科,又回應明示一大科,因前文未說明,此處乃點醒之。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至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正合法相。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正合非法相。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即是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即是捨,即破我,要吾人先空我相。不住於相,即不住種種相,即
無法相。又以虛空四方上下為喻,即無非法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二邊雙融。蓋
但見諸相即著有,但見非相即著空,見諸相非相,即二邊雙融,即無相無不相,得見實相,
故云則見如來。
見如來故得如是無量福德,即上文福德不可思量。佛意謂是人能明瞭我上文所說之法,持戒
修福,能生淨信,且以此為實,當然無我等四相,得如是無量福德。亦是鼓勵吾人,欲修般
若,應如是下手,不可落空,先將非法一面堵住,腳踏實地,躬行實踐。法相、非法相皆不
著,是用功之要訣。
摘自 金剛經講義 江味農居士 遺著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