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
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後者,後五百歲,正當末法。又通指後五百歲之後,以及其末而言,故曰後末世。於我之於,
比較之意。謂彼之持經功德比我供佛功德,我則不堪與之相比。蓋供佛功德百分不及彼之一分
。千分、萬分、億分、乃至算數不能算之分、譬喻不能譬之分,皆不及其一分也。言百分,又
歷言千萬億分,算數譬喻分者,以持經者根器之利鈍,功行之深淺,有種種不同,故比較不及
之程度,遂有如是之高下不同也。
此第五次較顯經功,是說在罪業消滅,當得菩提之後。意若曰:受持讀誦此經,便得除障,便
得授記,豈我昔日未授記前經歷無數之劫,值遇無數之佛,但知供養承事之所能及哉?蓋供養
承事,只是恭敬服勞,而荷擔如來,則為紹隆佛種。悲智行願之大小,相差懸遠,故曰乃至算
數譬喻所不能及也。
此中說比較處,不能以歷時長短,授記遲速,為言。因持經者,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其歷時之長,遇佛之多,正復相似也。亦不能泛以聞法為言。以彼此值遇多佛,承事供養,種
諸善根,豈有不聞法之理?故供養承事所以不及者,的指受持此經。以經中義趣,是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果能受持,便是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無數七寶施,身命施,多劫供佛,不
能及者,理在於此。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故供養
二字,應兼以法供養為釋,方顯此經為一切法所不能比。不能專以四事供養說之。以自身之事
較顯,并點明然燈佛前者,正明此經為佛佛相授之傳心法要,而為自身多劫勤苦修證所得,語
語皆親嘗甘苦之言,以勸大眾信入此門,同得授記,共證菩提耳。
前四次皆言其福勝彼,是以劣顯勝。故言福德,不言功德。以顯勝者既具般若正智,則所修福
德,皆成無邊功德,所以勝彼。此次言供佛功德,不及持經,是以勝明劣。故言功德,不言福
德。以明劣者因缺般若正智,雖不無功德,亦祇成有漏福德,所以不及。
經中雖但說受持讀誦,賅有廣為人說在。獨以後末世為言者,其意有四:
(一)後末世眾生,鬭爭堅固,業重福輕,障深慧淺,然而尚有受持讀誦之者,則非後末世時
,大有其人可知。故說一後末世,便攝盡餘時。此說法之善巧也。
(二)以如是之時,而有如是之人,故特舉後末世言之,以示不可輕視眾生。此攝受之平等也。
(三)此經最能消除業障,故獨言後末世,以示此時眾生不可不奉持此經。此救度之慈悲也。
(四)此經為三寶命脈所關,故舉後末世為言者,為勸現前當來一切眾生,應力為宏傳,盡未
來際,不令斷絕。此咐囑之深長也。
摘自 金剛經講義 江味農居士 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