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到了中國,不僅在思想方面豐富了中國文化,尤其為中國佛教在實踐的方法方面,
貢獻極多。
佛法的實踐方法,從《阿含經》開始,即不離戒、定、慧的三無漏學,諸經之中或說八正道,
或說六度及四攝,或說三十七道品,也都是屬於三無漏學的範圍;三學之中的戒學淨身、定學
淨心,以佛的空慧指導來持戒習定,便發無漏慧,而成無漏學,親證〈安樂行品〉所說「無名
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的諸法實相。
如果僅修「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之法,雖有無量功德,也與三無漏學相應,但總
不是那般直接地進入實相無相的層面。故在《法華經》中亦鼓勵修持戒、定、慧的三無漏學。
到了陳之慧思禪師,便依〈安樂行品〉撰《法華經安樂行義》(又稱《安樂行義》)一卷,隋
之智顗禪師,依〈普賢菩薩勸發品〉撰《法華三昧懺儀》,目的是為了從有相行而進入無相行。
慧思禪師的《安樂行義》將修行分作無相及有相行。
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有相行者「此是〈普賢勸發品
〉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知是等人,不修禪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
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行」。修此有相行,可得三種陀羅尼門:
•總持陀羅尼,肉眼天眼菩薩道慧。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具足菩薩道種慧,法眼清淨。
•法音方便陀羅尼,具足菩薩一切種慧,佛眼清淨。
若不顧身命精進修行,或一生具足,或二生具足,或三生具足。
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可知一般人的散心讀誦,若不能不惜身命精進
不懈,連第一種陀羅尼都不會得到的。
正由於安樂行即是無相行,很難使得一般凡夫修得成就,所以智顗禪師即根據〈普賢菩薩勸發
品〉所示「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的原則,編撰了一卷《法華三昧懺儀》,以方便散心精進
,讀誦《法華經》者,達到一心精進的程度。同時也由於智顗本人,即因自修法華三昧,誦《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心緣菩薩的燒身供佛的苦行,而讀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
如來」句,便悟見與思禪師處於靈山法華盛會,他將此經驗請示思禪師,而被告以:「非汝莫
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此所謂初旋陀羅尼,
即是慧思《安樂行義》中所說的三種陀羅尼門的第一種總持陀羅尼,得肉眼天眼的菩薩道慧。
但此對於智顗禪師已極為重要。
從〈普賢菩薩勸發品〉所見《法華經》的「如說修行」,是三七日中一心精進地「受持、讀誦
、正憶念、解其義趣」,則是人命終之時,即可感得「千佛授手」,「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
所」。並沒有說三種陀羅尼門。
可是如慧思禪師所說,若不能不顧身命,要想能夠修成三種陀羅尼,極不容易。
若據《安樂行義》所說,縱然不顧身命精進修此有相行,縱然已見普賢菩薩現其人前,及見千
佛,復見十方三世諸佛,修行者仍得「至心懺悔,在諸佛前,五體投地」。雖在《法華經》中
並未說要「至心懺悔」,但到智顗禪師所撰的《法華三昧懺儀》,就有〈懺悔六根〉的方法了。
嗣後至宋朝的天臺宗學者慈雲遵式,特重懺儀的製作,根據即出於《法華經安樂行義》,但卻
不是《法華經》的本身。
至於「法華三昧」的名稱,確係出於《法華經》,共有三處:
•〈妙音菩薩品〉有云:「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
•同上品:「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妙莊嚴王本事品〉有云:「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由此
可知法華三昧的獲得,可依兩個條件:一是已經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華經》
」。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之際,如要得到法華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讀誦《法華
經》了。
僅靠讀誦,還是不夠,故於《法華三昧懺儀》,尚有前方便的修行方法:「當於正懺之前,一
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繫念:自憶此身已
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重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坐禪觀行,發願專精,為令正行三
昧,身心清淨,無障閡故。」
除了誦經,先須懺悔,莊嚴道場,供養三寶,同時也要坐禪修觀及發誓願。
「三昧」是與慧相應的定,譯為正受,為了通過定境而達到智慧的解脫,而修種種三昧。
法華三昧乃是其中之一。法華三昧的修法,須先修懺悔,這是從《安樂行義》而來,此可由
《法華三昧懺儀》的說明得知:「修行有二種: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當用此法,教
久修者依〈安樂行品〉。」法華三昧是安樂行的預備階段,故安樂行主張的懺悔是有相行,也
被智顗所沿用。可是這項懺悔法的經典根源是出於被稱為《法華經》的結經之《觀普賢菩薩行
法經》,此經將《法華經》的末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三七日行法,更進一步,做了詳細的說
明,特別一層又一層地增加了懺悔法門,最特殊的是為了求得六根清淨,而逐條懺悔六根罪業
。此在智顗的《法華三昧懺儀》中也照樣援用。因為《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對於懺悔的功能
有如下的說明:「若聲聞毀破三歸及五戒、八戒、比兵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
叉摩尼戒,及諸威儀。愚癡不善,惡邪心故,多犯諸戒及威儀法。若欲除滅,令無過患,還為
比丘具沙門法,當勤修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令此空慧,與心相應,當知此人,於
念念頃,一切罪垢,永盡無餘。……若欲懺悔滅諸罪者,當勤讀誦方等經典,思第一義。……
不必禮拜。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思是法者,是名剎利居士修第一懺悔。」
這是說,若能讀誦方等大乘經典,心與空慧相應,即不須以禮拜的方式懺悔,而且是最高的第
一懺悔。相反地,如果尚未能與空慧相應,還是要心惟口宣,五體投地,遍禮十方無量諸佛,
求哀懺悔。
此在《法華三昧懺儀》中也說:「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諦寂靜,作是懺悔,名
大懺悔。」
若以知禮的《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上所說的三種懺悔法而言,最高的懺悔是無生懺,即是以
無念念實相。
那便相當於《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的第一懺悔,也是《法華三昧懺儀》的大懺悔。懺悔行法,
本為業重障深不易一心專念地修習無漏的定慧者設,然到宋明以後的中國佛教界,舉行各種禮
懺道場,目的僅為消除業障,已不再有像《法華三昧懺儀》所行法中的讀誦、禮懺、禪定、思
惟是不可分割了。
摘自~ 學術論考 聖嚴法師